经验主义
经验主义(Empiricism)是概念-认识论中的两大主流理论之一,与理论-理性主义相对。其核心观点是,我们关于世界的所有知识最终都来源于、并且必须由感觉经验来证成。
经验论
这种认识理论认为感觉经验是关于外部世界知识的唯一来源。
核心论点
经验主义者通常主张以下几点:
-
心灵白板说(Tabula Rasa):与理论-理性主义的天赋观念相反,经验主义认为人的心灵在出生时就像一块“白板”,没有任何先天的知识或观念。所有观念都是后天通过感觉经验获得的。
就如洛克所说,心灵是一块白板 (a tabula rasa/blank slate),上面除了感觉经验书写上去的内容外,别无他物。
-
观念的来源:我们所有的观念,无论是简单的(如“红色”、“甜”)还是复杂的(如“苹果”),都最终可以分解和追溯到直接的感觉印象(impressions)。
-
意义的标准:一个词语或陈述是否有意义,取决于它是否能最终与某个感觉经验相对应。如果一个概念无法被追溯到任何感觉印象,那么它就是空洞无意义的。人物-大卫·休谟和后来的逻辑实证主义者都运用这一标准来批判传统的形而上学。
休谟用这两条原则来证明诸如“自由”“因果关系”和“自我”这些词语都是无意义的,因为它们并不由感觉印象而来。
代表人物
近代哲学中的经验主义思潮主要由三位英国哲学家所代表:
- 人物-约翰·洛克(John Locke):系统地提出了“白板说”,并对观念的来源进行了详细分析。
- 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将经验主义推向了理论-唯心主义的极端,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To be is to be perceived)。
- 人物-大卫·休谟(David Hume):将经验主义的原则贯彻得最为彻底,最终得出了对因果关系、归纳法、自我和外部世界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怀疑论结论。
面临的挑战
经验主义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如何解释那些似乎无法仅凭经验获得的知识,例如:
- 数学和逻辑真理:我们如何通过经验得知“2+2=4”或“A不能同时是A又是非A”?这些真理似乎具有超越经验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 因果关系和自然法则:我们只能经验到事件的恒常联结,但无法直接经验到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
- 普遍概念:我们只能经验到个别的马,但我们是如何形成关于“马”这个普遍概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