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下乡是指在乡土社会中,由于人际交往的直接性和生活经验的同质性,文字作为一种间接沟通工具缺乏存在的必要性和社会基础。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一种默契。这默契的基础就是共同的生活。 中国乡土社会中,非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常常是多余的。
展开阐述
“文字下乡”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一个深刻洞见,它揭示了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在信息传递和知识体系上的根本差异。
核心内涵
- “熟悉社会”的沟通方式:乡土社会是“脸对脸”的社会,人们彼此熟悉,生活背景和经验高度重合。在这种环境下,沟通更多依赖于语言、表情、动作等直接方式,甚至是“心领神会”的默契,文字显得多余且低效。
- 语言的“情境性”:乡土社会中的语言高度依赖具体情境。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场合、由不同的人说出来,意义可能完全不同。这种丰富而微妙的“情意”,是脱离了具体情境的文字难以完整传达的。
- 文字的“隔膜”:文字是“间接接触”的工具,它抽离了具体情境,追求普遍性和准确性。这恰恰与乡土社会具体、特殊、充满人情味的沟通方式相悖。因此,文字在乡土社会中难以“下乡”,因为它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经验存在隔膜。
深远影响
“文字下乡”的困难,反映了乡土社会与现代法理社会之间的鸿沟。现代社会依赖抽象的、标准化的文字(如法律条文、合同)来规范社会运行,而乡土社会则依赖具体的、有弹性的“礼”和“俗”。这解释了为何现代法制、政策等以文字为载体的体系在乡土社会推行时会遇到种种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