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的道德性是摇摆不定的,根据其所受暗示的不同,既可以比构成它的个体低劣得多,也可以高尚得多,它既能犯下滔天罪行,也能表现出非凡的忠诚、无私和自我牺牲精神。
假如我们认为,道德品性意味着对一些社会规范的长期遵从,对自私自利之心的长久抑制,那么,很明显,过于冲动、过于变化多端的群体,是不可能有道德品性的。但是,假如说,在道德品性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些暂时出现的品质,如自我克制、忠诚、无私、自我牺牲、对公平的追求,那么,我们可以说,正相反,群体有时是可以拥有非常高的道德品性的。
如果说,群体可以做出杀戮、焚烧以及其他各种罪行,那么,他们也可以做出许多自我牺牲的、无私的行为,比一个孤立的个体要高出许多。
展开阐述
勒庞对群体道德性的分析是辩证的,他反对那些只从犯罪角度研究群体并断定其道德低下的作者。
-
道德的两面性:
- 低劣的道德:由于群体中的个体失去了责任感,原始的、残暴的破坏本能得以释放,因此群体很容易做出杀戮、焚烧等最可怕的罪行。九月大屠杀的参与者便是典型例子。
- 崇高的道德:在恰当的暗示下,群体同样可以表现出极高的道德品质。为了信仰、荣誉或祖国等观念,他们可以慷慨赴死,表现出孤立个体无法做到的忠诚、无私和自我牺牲。十字军东征和1793年的志愿者都是明证。
-
个人利益的消退:在群体中,个人利益很少成为强大的动因,这与孤立的个体几乎只受个人利益驱动形成鲜明对比。驱动群体投身无数战争的,往往是他们无法理解的信仰和思想,而非个人得失。
-
群体的道德化作用:身处群体之中这一事实,有时能对个体产生一种道德化的约束力。即便是最卑鄙的无赖,在群体中也可能表现出非常严格的道德标准。勒庞举例说,九月大屠杀的屠戮者会主动上交受害者的钱财,而剧院里低俗的观众也会对舞台上的不雅场景表示不满。
因此,群体的道德水平完全取决于其所受006-核心概念-暗示的性质。他们可以上得很高,也可以下得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