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统制政策
清代的统治政策,是其部族政权私心的集中体现。其核心策略是“分而治之”,即联合、拉拢一部分民族,以压制和控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
对蒙藏的怀柔政策
清朝在入关前就已征服蒙古,因此在建立政权后,对蒙古和西藏采取了极为优厚的怀柔政策。
- 政治拉拢:大肆封赏蒙古王公(如贝子、贝勒、亲王),待之如亲族,使其地位高于汉人。清代皇室也与蒙古王公频繁联姻。
- 宗教羁縻:统治者独尊喇嘛教,在各地(如北京雍和宫)兴建喇嘛庙,利用宗教信仰来巩固与蒙、藏上层的关系。
- 隔离汉人:设立专门管理蒙、藏、回等民族事务的“理藩院”,该机构不任用汉人,并严禁汉人与蒙古等地区自由通商、迁徙,意图割裂各民族间的联系。
他(满洲人)要统治中国,唯恐自己力量不够,再拉上蒙古……所以满洲人优待他们像亲兄弟般。同时又禁止他们和中国人通商。
对汉人的压迫与分化
与怀柔蒙藏相反,清廷对汉人则采取了高压与分化并用的策略。
- 压迫知识分子:通过文字狱、禁止结社言论(如“卧碑”禁令)等手段,严酷压制汉族知识分子的反抗意识。
- 羁縻与分化:利用科举制度给予汉族读书人有限的官职,以此作为羁縻手段,消磨其反抗意志。
- 讨好下层民众:推行“地丁合一”等政策,在表面上减轻民众负担,试图以此分化汉族社会内部,瓦解反抗力量。
满洲人最高明的政策,是存心压迫中国知识分子,而讨好下层民众,来分解中国社会之抵抗力。
这些以部族私利为出发点的“法术”,与中国传统政治的“公天下”精神背道而驰,是典型的帝国主义式统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