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制度与法术之辨

钱穆先生认为,清代的政治在本质上与中国历代传统有着根本性的区别。若要理解清代政治,必须先辨析“制度”与“法术”这两个概念。清代的统治,更多是依赖“法术”而非“制度”。

制度与法术的定义

  • 制度 (System/Institution):指出于公心,为国家和民众长远利益而设计的、具有稳定性和普遍适用性的政治架构与规则。制度是公开的、合理的,其背后有成套的理论与精神支撑。

  • 法术 (Method/Artifice):指出于私心,为维护统治集团(在清代即满洲部族)的私利而采取的手段、权术和临时措施。法术是秘密的、非理性的,缺乏公正性和长远考量。

我们讲政治制度,有一些确实是制度,有一些则只能叫做事件或法术。制度指政而言,法术只是些事情或手段;不好说是政治。

大抵制度是出之于公的,在公的用心下形成的一些度量分寸是制度。而法术则出之于私,因此没有一定恰好的节限。

清代政治的法术性质

与汉、唐等朝代致力于创建公开、公平的政治制度不同,清代的许多政治设计,其根本出发点是维护满洲部族的统治地位,因此表现出强烈的“法术”色彩。

尤其是清代,可说全没有制度。它所有的制度,都是根据着明代,而在明代的制度里,再加上他们许多的私心。这种私心,可说是一种“部族政权”的私心。……所以全只有法术,更不见制度。

清代政治的这一核心特性,具体体现在其部族政权的构建、中央政府的权力运作(如军机处的设立)、对汉人的防范与压迫,以及利用宗教等手段进行统治的统制政策上。这些措施并非着眼于国家千秋大业,而主要是为了巩固其部族私利,因此不能被视为真正意义上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