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变法与革命
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清朝的统治危机日益加深,最终引爆了变法与革命的路线之争。这场争论的核心,在于如何认识清朝政权的本质,以及如何选择改造中国的道路。
变法派(康有为)的主张与局限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变法派(维新派),主张在中国推行君主立宪,认为无需推翻清朝,只要进行制度改革即可救亡图存。
- 理论依据: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政治的弊病在于“皇帝专制”,因此只要效仿西方和日本,制定宪法,限制皇权,即可完成国家的现代化转型。
- 根本错误:变法派的根本错误在于,他们未能认识到清朝政权的本质是部族政权,而非简单的君主专制。权力的根基在于整个满洲部族,而非皇帝一人。因此,指望光绪皇帝个人来推动一场会损害整个满洲部族核心利益的立宪改革,是绝无可能的。
康有为只知道皇帝无害于立宪,却不知道满清皇帝的后面是一个部族政权在撑腰。部族政权是决不容有所谓立宪的。
他误认为中国传统政治只是皇帝专制,故而以为只要皇帝听我话,便可由皇帝专制一变而为皇帝立宪。
革命派(孙中山)的主张
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派,则深刻认识到清朝政权的部族性质,认为不彻底推翻满洲的特权统治,任何形式的制度改良都无法成功。
- 核心目标:革命的首要目标是“驱除鞑虏”,即推翻满洲的部族政权,打破其对国家权力的垄断。
- 制度重建:在推翻旧政权后,还必须进行彻底的制度变革,即“创立民国”。孙中山先生结合中西政治传统,提出了五权宪法等一系列新的建国方案。
在他们当时,则真非革命不可啊。不革命,便无法推翻满清的部族政权。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政治(汉唐宋明)并无一个特定的“私背景”或特权阶级,政治腐败只需人事调整和制度修补即可,故“有造反,而更无革命”。而清代则存在着满洲部族这一巨大的障碍,使得任何有效的变革都必须以“革命”的形式,首先将其推翻。
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政权,无论汉、唐、宋、明,却并无私权力,私立场,私背景……任何一朝代,既没有一种私的力量在支撑,它腐败了,天下便乱。而实无一个阻碍我们拨乱返治的真力量。现在则有此一个力量在阻碍我们非把此力量打倒不可。这个非打倒不可的情势,就逼成了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