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皇室与政府的关系
汉代政治制度的一个核心特征是皇室与政府的职权划分。理论上,皇帝是国家元首,象征国家统一;而宰相是政府领袖,负责实际的政治责任。这一“皇权”与“相权”的划分是中国政治史上的重要议题,表明政治权力并非完全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
拿历史大趋势来看,可说中国人一向意见,皇室和政府是应该分开的,而且也确实在依照此原则而演进。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而实际政权则不在皇室而在政府。代表政府的是宰相。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此国家之统一;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皇权和相权之划分,这常是中国政治史上的大题目。
秘书机构的对比
皇权与相权的分立,可以从双方秘书机构的规模和职能上得到体现。
-
皇帝的秘书处:称为“六尚”,包括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和尚书。前五者主要管理皇帝的私人生活,只有“尚书”负责文书工作,最初地位不高,是皇帝的私人秘书。
-
宰相的秘书处:由十三个部门组成,即“十三曹”。其职权广泛,涵盖了官吏任免、祭祀农桑、法律、交通、军事、财政等国家核心事务,表明实际政务都汇集于相府。
汉代皇帝有六尚,尚是掌管意。六尚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与尚书。五尚都只管皇帝私人的衣服饮食起居。只有尚书是管文书的,这真是皇宫里的“秘书”了。
若说到宰相的秘书处呢?共有十三个部门,即是当时所谓的十三曹……我们只根据这十三曹名称,便可想见当时政务都要汇集到宰相,而并不归属于皇帝。……可见汉代一切实际事权,照法理,该在相府,不在皇室,宰相才是政府的真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