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九卿制是汉代中央政府的核心官制。三公为最高决策层,九卿为主要行政部门负责人。
三公
三公是汉代政府最高的三位首长,共同构成了最高国务会议。
- 丞相:作为皇帝的副手,是百官之长,总领全国行政。其设立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分离,宰相不仅管理国家政务,甚至通过其下属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对皇室事务也拥有管理权。
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当时最高行政长官实在是丞相。
- 太尉:最高军事长官,但除军事外,通常不参与其他政务。
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实际除却军事外,不预闻其他政事。
- 御史大夫:副丞相,主要负责监察系统,辅助丞相监督百官。在汉代,担任御史大夫是升任丞相的必要步骤。
御史大夫管监察,辅助丞相来监察一切政治设施。它是副丞相。
九卿
九卿是中央政府各具体职能部门的长官,其官名多源自古代管理皇室家务的私官,但在汉代已演变为管理国家公务的公职,且全部隶属于宰相。
- 太常:主管祭祀与礼仪,同时也兼管教育学术。
- 光禄勋:原为皇家门房总管,后掌管皇宫侍卫(郎官)的选拔与管理,是未来官员的重要来源。
- 卫尉:皇宫卫戍司令,负责宫门守卫。
- 太仆:皇帝的车夫,后延伸至管理国家车马、兵甲等军事装备。
- 廷尉:最高司法长官。
- 大鸿胪:负责外交及接待少数民族等礼宾事宜。
- 宗正:管理皇族事务。
- 大司农:负责国家财政,主要收入为全国田赋,供国家公用。
- 少府:负责皇室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山海池泽之税,供皇帝私用。这一设计明确划分了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的界限。
我们上面讲九卿,照名义来历,都是皇帝的家务官,是宫职,而系统属于宰相……便是当时政府的首长,宰相,可以管到皇宫里的一切。
大司农管的是政府经济,少府管的是皇室经济。大司农的收入支销国家公费,少府收入充当皇室私用。皇室不能用大司农的钱。所以我们说当时皇室和政府在法理上是鲜明划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