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废宰相

废除宰相制度是明代政治最核心的变革,也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一次巨大的倒退。这一变革由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完成,其直接原因是“胡惟庸案”。

到了明太祖洪武十三年,据正史记载,因宰相胡维庸造反,明太祖受了这个教训,从此就废止宰相,不再设立。他并说以后他的子孙也永远不准再立宰相。

废相的背景与目的

明太祖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为由,彻底废除了自秦朝以来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或称丞相、中书省)制度。其根本目的在于将原属于宰相的行政大权完全收归皇帝一人,实现绝对的君主专制。

废相后的权力重组

废除宰相后,原有的政府权力架构被彻底打乱:

  • 中书省被废:作为宰相机构的中书省被撤销,其长官(丞相)不复存在,仅保留“中书舍人”一职,降为七品小官,只负责抄写文书。
  • 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原隶属于宰相(尚书省)的六部,现在直接对皇帝负责,成为平行的最高行政部门,形成了“多头政府”的局面。

废相的后果

废除宰相制度,使得皇帝直接面对繁重的日常行政事务,带来了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 皇帝负担过重:国家所有政务均需皇帝亲自批阅裁决,工作量极为庞大。据统计,洪武年间,皇帝在八天内需处理的奏章多达1160件,共计3291件事。
  • 内阁制度的产生:由于皇帝精力有限,无法处理所有事务,不得不依赖身边的秘书来协助处理文书。这直接催生了内阁制度的形成,内阁大学士逐渐演变为事实上的宰相。
  • 宦官专权:当后代皇帝怠政、不愿亲理朝政时,皇帝与内阁之间的沟通便依赖于宦官。这为宦官干政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最终导致了明代中后期极为黑暗的宦官专权局面。

我们只该怪明太祖订下那制度的不好。即是废宰相而由皇帝来独裁政事,那一制度确实在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