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君权的侵揽
与相权分割相对应,宋代政治的另一面是君权的显著提升。这种变化通过朝廷礼仪和政令决策程序等细节,深刻地体现出来。
相权低落之反面,即是君权提升。
朝仪的变化:宰相站立议事
唐代,宰相在朝见皇帝时有座位,可以“坐而论道”,体现了相权的尊严。然而到了宋代,宰相上朝也必须和群臣一同站立。这一变化固然有宋初君臣为确立皇帝威望而“过自谦抑”的背景,但客观上标志着相臣地位的下降和皇权尊严的提高。
即以朝仪言,唐代群臣朝见,宰相得有座位,并赐茶。古所谓“三公坐而论道”,唐制还是如此。迨到宋代,宰相上朝,也一同站着不坐。
决策程序的变化
宋代最高政令的决策程序也发生了改变,皇帝的决策权被大大加强。
- 唐代“熟拟”:唐代诏书由宰相府(中书省)完全拟定,称为“熟拟”,皇帝只在最后画敕表示同意,拥有的是“同意权”。
- 宋代“面取进止”:宋代宰相则是先将政事的简要意见(札子)上呈,由皇帝先行决定或修改,即“面取进止”。宰相再根据皇帝的意见正式拟旨。这意味着皇帝从单纯的同意者,变成了决策的参与者和最终决定者。
宋代的最高政令之最后决定权在皇帝,而不在宰相,至少皇帝就不仅有同意权,而有参加意见之权了。宰相不过是奉命行事,所以君权就重,相权就轻了。
- 堂帖的废止:宋初,宰相府尚可通过“堂帖”直接号令四方,但此权后被皇帝禁止,所有政令原则上都需通过皇帝的“敕命”或“奏裁”,进一步将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
尽管如此,宋代依然存在着不杀士大夫、尊重制度的传统,宰相仍保有一定的客观地位,并非绝对的君主独裁。其制度的根本问题在于权力分割导致的“散”与“弱”,而非“专”与“暴”。
我们仍该根据历史事实,不能单凭自己想象,骂中国传统政治全是帝王专制与独裁。……宋代制度之缺点,在散,在弱,不在专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