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是秦代以来,中国历代皇帝的信物,是皇权和概念-天命的象征。在《三国演义》中,这方玉玺的出现和流转,成为了引发各路诸侯纷争和野心的重要导火索。
玉玺的由来与样貌
传国玉玺由和氏璧雕琢而成,相传为秦始皇所制,由丞相李斯用篆文书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于其上。后传至汉代,王莽篡位时,太后曾用玉玺投掷王寻、苏献,致使其崩坏一角,后以黄金镶补。
启视之,乃一玉玺:方圆四寸,上镌五龙交纽;傍缺一角,以黄金镶之;上有篆文八字云:“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三国时期的流转
- 事件-十常侍之乱: 在十常侍之乱中,汉少帝出逃,传国玉玺在混乱中丢失。
- 孙坚获得玉玺: 事件-十八路诸侯讨董期间,人物-孙坚率军进入被董卓焚烧后的地点-洛阳,在宫中的一口井内,由一具宫女的尸体身上发现了传国玉玺。孙坚认为这是天命所归,遂心生野心,私藏玉玺返回江东,这也为他的死埋下了祸根。
- 袁术称帝: 孙坚死后,其子人物-孙策为向人物-袁术借兵,将传国玉玺作为抵押。袁术获得玉玺后,不顾众人反对,僭越称帝,最终招致众叛亲离,败亡而死。
- 终归曹操: 袁术败亡后,玉玺最终落入人物-曹操之手,曹操将其呈献给许都的汉献帝,进一步巩固了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地位。
象征意义
传国玉玺在小说中是“天命所归”的实体象征,谁拥有了它,似乎就拥有了称帝的合法性。然而,小说也通过袁术的败亡说明,真正的天命在于民心向背和自身的德行与实力,而非仅仅一方玉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