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角度看,两大部类的不变资本(Ⅰc和Ⅱc)的总和,在价值上等于第Ⅰ部类(生产资料)的全部年产品价值。

生产资料(Ⅰ)的总价值,等于以生产资料(Ⅰ)形式再现的不变资本价值同以消费资料(Ⅱ)形式再现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所以,等于在社会总产品中再现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

展开阐述

这一结论与v+m等于第Ⅱ部类总产品的结论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核心框架,并彻底驳斥了亚当·斯密的错误教条。

价值量上的等同

  • 社会总不变资本:社会在一年再生产中消耗掉的全部不变资本,由两部分构成:第Ⅰ部类消耗的不变资本(Ⅰc)和第Ⅱ部类消耗的不变资本(Ⅱc)。其总价值为 Ⅰc + Ⅱc

  • 第Ⅰ部类总产品:第Ⅰ部类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的价值,由其自身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构成,即 Ⅰc + Ⅰv + Ⅰm

  • 等式成立的关键:这两个总量之所以在价值上相等,其秘密同样在于两大部类间的交换。简单再生产的平衡条件是 Ⅰ(v+m) = Ⅱc。将这个条件代入第Ⅰ部类的总产品价值公式,可得: Ⅰ(c + v + m) = Ⅰc + Ⅱc 这证明了,第Ⅰ部类的总产品价值,恰好等于两大部类当年所消耗的全部不变资本的价值总和。

理论意义

  1. 不变资本的物质来源:这个等式从价值和物质两个层面揭示了社会不变资本的补偿来源。整个社会(包括第Ⅰ和第Ⅱ部类)在下一年生产中所需要的全部生产资料,都必须由第Ⅰ部类的当年产品来提供。第Ⅰ部类的产品,是社会不变资本得以更新和再生产的唯一物质来源。

  2. 对斯密教条的最终清算:这一分析彻底粉碎了斯密关于价值可以完全分解为收入(v+m)的理论。它明确指出,社会总产品中有一个巨大的价值部分(Ⅰc + Ⅱc),它在物质上表现为生产资料(第Ⅰ部类的总产品),其最终用途绝不可能是个人消费,而只能是生产性消费,即作为资本重新投入生产过程。这个部分既不能分解为工资,也不能分解为剩余价值。

  3. 社会劳动的真实图景:结合对v+m的分析,社会再生产的完整图景得以呈现:

    • 第Ⅰ部类的劳动:为全社会生产新的不变资本
    • 第Ⅱ部类的劳动:为全社会生产新的消费基金(工资+剩余价值)。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Ⅰ(c+v+m) + Ⅱ(c+v+m))最终分解为两大物质部分:一部分是价值等于(Ⅰc+Ⅱc)的生产资料,用于补偿消耗的资本;另一部分是价值等于(Ⅰ(v+m)+Ⅱ(v+m))的消费资料,用于满足社会的全部收入消费。二者在价值上相等,在物质上则通过交换实现各自的补偿。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