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悖论揭示了朴素集合论中的一个深刻矛盾:由所有不包含自身的集合所构成的集合,它既包含自身又不包含自身。
让 w 是所有不作为自身分子的类的类。于是,关于这个 w,可以问:它是不是它自身的一个分子?
如果它是一个分子,那么它就属于那些不作为自身分子的类,于是它就不是一个分子。
如果它不是一个分子,那么它就不属于那些不作为自身分子的类,于是它就是一个分子。
因此,无论哪个答案都会导出它的反面。这便是一个矛盾。
展开阐述
“罗素悖论”(Russell’s Paradox)是罗素于1901年发现的一个逻辑悖论,它直接冲击了弗雷格试图将数学奠基于逻辑之上的宏伟计划,并引发了第三次数学危机。这个悖论虽然形式简单,但揭示了朴素集合论(Naïve Set Theory)的内在缺陷。
悖论的构造
朴素集合论的一个基本假定是“概括原则”(或称内涵原则),即任何具有某种性质的对象的集合本身也是一个集合。罗素基于此构造了悖论:
-
定义两种集合:
- 正常集合:不包含其自身的集合。例如,所有“桌子”的集合,这个集合本身不是一张桌子,所以它不包含自身。
- 异常集合:包含其自身的集合。例如,所有“非桌子”的集合,这个集合本身也不是一张桌子,所以它包含自身。
-
构造罗素集合 R:
- 让 R 是由“所有正常集合”所构成的集合。即
R = {x | x ∉ x}
(x 不是 x 自己的成员)。
- 让 R 是由“所有正常集合”所构成的集合。即
-
提出关键问题:
- 集合 R 本身是正常集合还是异常集合?换句话说,
R ∈ R
是否成立?
- 集合 R 本身是正常集合还是异常集合?换句话说,
-
推导出矛盾:
- 假设 R 是一个正常集合(
R ∉ R
):根据 R 的定义(它包含所有正常集合),R 应该包含它自己。因此,R ∈ R
。这与假设矛盾。 - 假设 R 是一个异常集合(
R ∈ R
):根据 R 的定义(它只包含正常集合),R 不应该包含它自己。因此,R ∉ R
。这同样与假设矛盾。
- 假设 R 是一个正常集合(
结论是,R ∈ R
当且仅当 R ∉ R
,这是一个无法消解的逻辑矛盾。
理发师比喻
为了通俗地解释这个悖论,罗素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比喻:
在一个村子里,有一位理发师,他宣称:“我给且仅给村里所有不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 问:这位理发师给不给自己刮胡子?
- 如果他给自己刮胡子,他就属于“自己刮胡子的人”,根据他的宣言,他不应该给自己刮胡子。
- 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胡子,他就属于“不自己刮胡子的人”,根据他的宣言,他应该给自己刮胡子。
深远影响
- 引发数学危机:罗素悖论表明,不能任意地假定任何性质都能定义一个集合。它摧毁了弗雷格的逻辑大厦,动摇了数学的基础,引发了关于数学本质的大讨论。
- 催生了类型论:为了解决这个悖论,罗素自己发展了“类型论”,旨在通过对语言和集合进行层次划分来避免这种自我指涉的矛盾。
- 推动了公理化集合论的发展:为了规避悖论,策梅洛(Zermelo)和弗兰克尔(Fraenkel)等人发展了公理化集合论(如ZFC系统),通过更严格的公理(如分类公理替代概括原则)来限制集合的构成,从而排除了罗素悖论这样的病态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