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比重”特指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前,因财政包干体制导致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以及国家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的现象,这一现象严重削弱了国家财政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

财政包干造成了“两个比重”不断降低:中央财政预算收入占全国财政预算总收入的比重越来越低,而全国财政预算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也越来越低(图2-2)。不仅中央变得越来越穷,财政整体也越来越穷。

“两个比重”的下降严重削弱了国家财政能力,不利于推进改革。经济改革让很多人的利益受损,中央必须有足够的财力去补偿,才能保障改革的推行…如果中央没钱,甚至要向地方借钱,那也就谈不上宏观调控的能力。

展开阐述

定义

“两个比重”是中国财政领域的一个特定历史概念,是描述和诊断1980年代至1994年间国家财政能力弱化问题的核心指标,具体指:

  1. 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重
  2. 国家财政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历史背景与成因

“两个比重”的持续下降,是010-核心概念-财政包干体制的直接后果。

  • 在“分灶吃饭”的包干体制下,地方上缴中央的财政收入多为固定数额或固定增长率。随着地方经济和通货膨胀的高速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远快于上缴额,导致中央收入的相对份额不断下降。到改革前夕,中央财政收入占比已降至22%的低点。
  • 同时,地方政府为截留收入、规避与中央分成,有极强的动机通过违规减免税等方式,将本应纳入预算的收入转移为可自由支配的预算外收入。这导致国家整体的预算内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其占GDP的比重也一路下滑至11%左右。

后果与影响

“两个比重”的下降,意味着国家财政能力的严重削弱,带来了严峻挑战:

  • 中央财力枯竭:中央政府变得越来越“穷”,甚至需要向地方借钱,严重影响了中央权威。
  • 宏观调控能力丧失:中央政府因缺乏足够财力,难以有效推行国企改革、军队建设、义务教育等需要中央财政支持的重大改革和公共服务,也无法有效调节地区间的巨大发展差异,宏观调控和国家治理能力被严重削弱。

结局

“两个比重”问题是催生016-关键事件-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直接和主要原因。分税制改革通过重新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种和税收分享比例,从根本上扭转了“两个比重”的下滑趋势,重塑了中央财力,为后续一系列重大改革和国家建设奠定了坚实的财政基础。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