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第十六章 隐喻的连贯性
本章深入探讨了单个概念的多个隐喻之间是如何实现**连贯性(Coherence)**的。作者以“理性争论”为例,说明了不同的隐喻(如“旅行”、“容器”、“建筑”)如何协同工作,共同构建我们对这一复杂概念的全面理解。
专门化概念与多重隐喻
像“理性争论”这样的专门化概念,比日常概念(如“对话”)具有更复杂的结构和更多的方面需要理解。任何单一的隐喻都无法完全捕捉其所有特征。
“理性争论”需要关注的方面包括:
- 内容 (Content)
- 进展 (Progress)
- 结构 (Structure)
- 说服力 (Strength)
- 基础性 (Basicness)
- 显著性 (Obviousness)
- 直接性 (Directness)
- 清晰度 (Clarity)
因此,我们需要借助多个隐喻,从不同角度来共同构建这个概念。
单一隐喻内部的连贯性
一个隐喻(如一场争论是一次旅行)的内部连贯性,是通过**隐喻蕴涵(Metaphorical Entailments)**来实现的。
-
核心隐喻:
一场争论是一次旅行
-
事实:
一次旅行决定一条路线
-
蕴涵1:
一个争论决定一条路线
(e.g., “他偏离了论题”) -
事实:
一次旅行的路线是一个表面
-
蕴涵2:
一场争论的路线是一个表面
(e.g., “我们已经涵盖了那些观点”)
隐喻蕴涵描述了“一场争论是一次旅行”隐喻的_内部_系统性,换言之,它们使得这一隐喻之下的所有例子具备连贯性。
不同隐喻之间的连贯性
当多个隐喻共同构建一个概念时,它们之间的连贯性是通过共享的蕴涵和交叉的隐喻对应来实现的。
以“理性争论”为例:
这两个隐喻之所以能够连贯地重叠,是因为它们共享一个蕴涵:当我们进行一场争论时,会产生更多的表面。
- 旅行隐喻: 争论的进展(旅行) → 产生更多的路线(表面) → 涵盖更多的范围(内容)。
- 容器隐喻: 争论的建构(制作容器) → 产生更大的容器(表面) → 容纳更多的物质(内容)。
这个共享的蕴涵在“争论所涵盖的面”和“争论所包含的内容量”之间建立了一个对应关系,从而允许了混合隐喻的出现,例如:
At this point our argument doesn’t have much content. (在这一点上,我们的论点没有太多内容。)
这里的 At this point
来自“旅行”隐喻,而 much content
来自“容器”隐喻。
连贯性不等于一致性
作者再次强调,不同隐喻之间的连贯性,不要求它们能形成一个单一、统一的**一致性(Consistent)**意象。每个隐喻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关注概念的不同方面。只有在目的重叠的地方,隐喻才会重叠并表现出连贯性。
一个单一明确的隐喻同时一次性满足这两个目的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获得不被许可的混合隐喻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