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第二十章 隐喻如何赋予形式以意义

本章的核心观点是,语言的形式(Form)本身并非任意的,它可以通过我们概念系统中的空间化隐喻被赋予意义(Meaning)。这解释了为何微小的形式变化(如词序、词缀)常常会导致意义上的细微差别。

语言形式的空间化

我们很自然地会将语言这种线性的、有时序性的事物,通过空间来进行隐喻概念化。一个句子被看作一个空间物体,其中的词语有位置(首位、末位)、距离(远、近)和大小(长、短)。

因为我们以空间术语来概念化语言形式,当从空间视角观察语言形式时,就可能把一些空间隐喻直接应用到句子_形式_上。

形式与意义的隐喻关联

一旦语言形式被空间化,我们概念系统中的通用空间隐喻就会自动地、系统性地将形式和意义联系起来。

1. 形式越多,内容越多 (MORE OF FORM IS MORE OF CONTENT)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原则,源于隐喻-管道隐喻(更大的容器意味着更多的内容)。

  • 重复: “他跑啊跑啊跑”比“他跑”意味着跑得更多、更久。
  • 元音拉长: “他块头好——大!”比“他块头大”意味着更大。
  • 词法重叠: 在世界多种语言中,通过重复音节或单词来表示复数、动作的延续或强烈的程度。

2. 紧密度就是效果强度 (CLOSENESS IS STRENGTH OF EFFECT)

这个隐喻将形式上的“距离”与意义上的“影响强度”关联起来。两个语言形式在句子中越“近”,它们之间的因果或影响关系就越强、越直接。

  • 否定: unhappy(不快乐)的否定性比 not happy(不高兴)更强,因为否定前缀 un- 比独立的词 nothappy 更“近”。
  • 及物动词: I taught Harry Greek(我教哈利希腊语)比 I taught Greek to Harry(我把希腊语教给哈利)更强烈地暗示了“教”这个动作对“哈利”产生了实际效果。
  • 因果关系: Sam killed Harry(山姆杀了哈利)比 Sam caused Harry to die(山姆导致哈利死亡)表示了更直接、更强的因果关系,因为“原因”和“结果”被压缩在了一个词 kill 中。

3. 以我为先的导向 (ME-FIRST ORIENTATION)

我们的文化概念系统是以一个典型的、原型的“人”为参照点的。这个原型的人是“向上的”、“向前的”、“主动的”、“好的”、“在此处的”、“在当下的”。因此,在词序选择上,我们会优先选择与这个原型更“近”的词。

  • up and down (上和下) vs. down and up
  • front and back (前和后) vs. back and front
  • good and bad (好和坏) vs. bad and good

一般原则是:与原型人属性相比较,与其意思“最近的”单词,放在“最前面”。

语法的逻辑性

本章最后指出,许多看似任意的语法规则,实际上是与我们概念系统中的隐喻相连贯的,这赋予了语法一种“逻辑性”。例如,在许多语言中,表示“伴随”(accompaniment)和“工具”(instrumentality)的介词是同一个(如英语的 with),这正是因为我们有“工具是伙伴”这个概念隐喻。

语言的逻辑是基于语言的空间形式与概念系统——尤其是概念系统的隐喻方面的连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