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军”是《孙子兵法》在017-篇章-行军篇中提出的核心概念之一,指军队在山地、水域、斥泽、平陆等不同地形中行军、驻扎和布阵的具体原则。
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
内涵阐述
“处军”的核心是趋利避害,充分利用地形地利来为自己创造优势,同时避免陷入不利境地。孙子为四种基本地形规定了不同的处军原则:
- 处山之军:穿越山地要依靠有水源草地的山谷,驻扎要选择向阳的高地,不要仰攻占据高处的敌人。
- 处水之军:渡河后要迅速远离水边,不要在水中迎击敌人,而要等其“半济而击之”。驻扎时要居于上游和高地,不要逆着水流布阵。
- 处斥泽之军:在盐碱沼泽地带,应迅速离开,不可停留。如在此交战,则必须靠近水草而背靠树林。
- 处平陆之军:在平原地带,要选择平坦之处,并以右翼和后方背靠高地,形成前低后高的有利态势。
基本原则
孙子将所有处军原则总结为“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即军队喜欢在高处、讨厌在低处,看重向阳的一面,避开阴湿的一面。他特别指出,在水草丰美、地势高亢的“实”地驻扎,可以保养士卒的健康(“养生”),使“军无百疾”,这也是确保胜利的一个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