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九篇,详细论述了军队在不同地形中行军、驻扎(058-地形与地理-处军)和侦察判断敌情(059-地形与地理-相敌)的具体方法,是《孙子兵法》中关于战场实务操作的重要篇章。

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核心内容

  1. 058-地形与地理-处军:本篇首先系统地阐述了在山地、水域、盐碱沼泽、平陆四种基本地形下的驻扎和作战原则。其总原则是“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即选择高处、向阳、干燥、便于攻防和获取给养的地方,同时要避开“绝涧”、“天井”等六种有害地形。

  2. 059-地形与地理-相敌:本篇的重点在于“相敌”,即通过观察敌人的各种迹象来判断其真实意图和状态。孙子列举了三十二种具体情况,例如:

    • 通过观察尘土的形状(高而锐、卑而广)判断敌人是车兵还是步兵前来。
    • 通过敌人使者的言辞(“辞卑而益备者,进也”)判断其进攻或退却的意图。
    • 通过敌营的状态(“鸟集者,虚也”)判断其是否为空营。
    • 通过士卒的行为(“杖而立者,饥也”)判断其饥饱、劳逸等情况。 这些方法体现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3. 精兵思想:篇末提出了042-军事思想-兵非益多也的观点,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在于兵力的绝对数量,而在于能否集中兵力、正确判断敌情和有效打击敌人。

  4. 文武治军:孙子提出了041-军事思想-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著名治军原则。他认为,必须用仁厚的“文”道来教育和团结士卒,使之亲附,再用严明的“武”道(军法)来统一和约束他们,只有恩威并施,才能打造出战无不胜的军队。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