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农学派的再生产理论,以魁奈的《经济表》为代表,是首次试图从社会总资本角度系统阐述再生产和流通过程的理论体系。

魁奈的《经济表》用几根粗线条表明,国民生产的具有一定价值的年产品怎样通过流通进行分配,才能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它的简单再生产即原有规模的再生产进行下去。

展开阐述

重农学派的理论是理解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开创性尝试。尽管其理论建立在农业是唯一生产剩余价值的部门这一错误前提上,但其分析方法和基本框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经济表》的核心思想

  1. 社会阶级划分:魁奈将社会划分为三个主要阶级:

    • 生产阶级:从事农业生产的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及其雇佣工人。
    • 土地所有者阶级:包括君主、教会等,他们占有地租(剩余价值)。
    • 不生产阶级:从事工商业的所有人。
  2. 社会总产品的流通: 《经济表》以图表的形式,描绘了一个国家的年总产品(主要指农产品)如何在三大阶级之间流通,并最终实现价值和物质的补偿,从而使下一年的再生产得以可能。它展示了年产品如何在流通中分解为资本和收入,以及这两部分如何被不同阶级所购买和消费。

  3. 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洞察

    • 生产领域是剩余价值的源泉:与重商主义不同,重农学派正确地指出,财富(剩余价值)的源泉不在流通领域,而在直接生产过程。
    • 区分资本与收入:他们明确区分了年产品中用于补偿资本的部分和形成收入的部分。
    • 区分资本的不同构成:通过“原预付”和“年预付”的划分,他们触及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理论贡献与局限

  • 伟大贡献

    • 开创性:它是对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第一个系统理解,天才地揭示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内在规律和基本条件。
    • 宏观视角:它将无数单个的流通行为,概括为几个巨大的、职能上确定的社会阶级之间的大量运动,开创了宏观经济分析的先河。
  • 历史局限

    • 封建外观:其理论披着封建的外衣,将土地所有者阶级置于重要地位,并错误地认为只有农业劳动才创造剩余价值。
    • 对工业的误解:他们将工业部门视为“不生产的”,未能认识到工业劳动同样创造剩余价值。

尽管有其历史局限性,但魁奈的《经济表》所提出的关于社会总资本如何通过流通实现再生产的基本思想,为后来的古典经济学乃至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思想源泉和分析框架。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