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第十二章 我们的概念系统根据何在?
本章探讨了一个根本性问题:如果我们的概念系统大部分是隐喻性的,那么这个系统的基础是什么?是否存在不通过隐喻就能被直接理解的概念?
直接涌现的概念 (Directly Emergent Concepts)
作者认为,确实存在一些直接源于我们经验、无需隐喻就能理解的基本概念。这些概念是我们概念系统的基石。
我们说隐喻建构了我们大部分的日常概念系统(conceptual system),也就是说,大部分的概念必须在其他概念的基础上才能被部分理解。这就产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我们的概念系统根据何在。有没有什么概念是可以不通过隐喻而被直接理解的呢?
最典型的直接涌现概念是简单的空间概念,如“上-下”、“里-外”、“前-后”、“近-远”等。
简单的空间概念,如“上”,是典型的能被直接理解的概念。我们空间概念里的“上”源于我们的空间经验。我们有躯干并且直立向上。
同样直接涌现的还有本体论概念,如“物体”、“物质”和“容器”。
我们将自己视为与世界其他事物分开来的实体,作为拥有里、外的容器。我们亦将我们外部的事物作为实体来体验…
经验基础的重要性
这些直接涌现的概念之所以成为基础,是因为它们源于我们最根本的身体经验——我们如何通过自己的身体与物理环境持续互动。
我们空间概念的形成来源于我们不断的空间体验,即我们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由此产生的概念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最根本的概念。
然而,作者强调,不存在纯粹的“前文化”的身体经验。任何经验都是在特定的文化预设下获得的。
_每一项_经验都是在一定广泛深厚的文化前提下获得的。 … 文化已经隐含在每一种经验本身之中,我们正是用这样的方式去体验我们生活的“世界”。
从清晰到模糊的构建
概念系统的构建遵循一个基本原则:我们用界定清晰的概念来概念化界定模糊的概念。
身体经验(如空间方位)为我们提供了界定清晰的概念。而情感、思想等经验领域本身则没有那么清晰的结构。因此,我们通过隐喻,将空间方位等清晰概念的结构“投射”到情感、思想等模糊领域之上,从而理解它们。
- 隐喻-高兴为上,悲伤为下: 将“上-下”的空间结构赋予“高兴-悲伤”的情感经验。
- 隐喻-社会群体是容器: 将“里-外”的容器结构赋予“社会群体”的社会经验。
例如,对于“在”(IN)这个概念:
- “哈利在厨房里”: 这是直接涌现的空间概念,非隐喻。
- “哈利是慈善互助会中的一员”: 这是隐喻性的,将社会群体理解为一个容器。
- “哈利恋爱了”: 这是隐喻性的,将情感状态理解为一个容器。
这些例子说明我们可能拥有同样基本的经验类型,即便经验概念化方式并非同样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