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第二十六章 西方哲学和语言学中的客观主义神话

本章的核心观点是,**客观主义神话**不仅是一种普遍的文化观念,它已经深深地渗透并主导了整个西方哲学和语言学传统。作者通过剖析这一传统中的核心假设,来揭示其与作者所提出的经验主义理论的根本性冲突。

客观主义神话对哲学和语言学的统治

从古希腊到当代的分析哲学和生成语言学,客观主义一直是其基石。其核心假设包括:

  • 真理是客观的: 认为真理是关于语言如何与一个独立于人类心智的世界相吻合的问题。
  • 意义是客观的: 认为句子的意义是其客观的、无实体的真值条件,与人的理解无关。
  • 意义是组合的: 认为整体的意义由部分的意义及其组合方式唯一决定(即“组块理论”)。
  • 交流是传递: 认为交流就是将一个固定的、客观的意义从说话人传递给听话人(隐喻-管道隐喻的变体)。
  • 语法是自主的: 认为语法(语言的形式结构)可以且应该独立于意义和人类理解来进行研究。

我们对常规隐喻的解释与所有的这些假设都不一致。 … 最基本的原因是所有的标准立场都是以客观主义神话为基础的,而我们对隐喻的解释与其不一致。

客观主义框架下的理解与隐喻

在客观主义框架下,对“理解”和“隐喻”的处理方式也暴露了其根本局限:

  • 对“理解”的解释:

    • 直接理解: 等同于“理解一个句子的客观真值条件”。
    • 间接理解: 当说话人的意图(M’)与句子的字面客观意义(M)不符时(如反讽、隐喻),理解就变成了推断这个间接意义M’的过程。但这个M’本身也必须是一个可以被客观定义的意义。
  • 对“隐喻”的解释:

    • 没有隐喻概念: 因为意义是客观的、字面的,所以从定义上就不存在“隐喻概念”或“隐喻意义”。
    • 隐喻只是语言问题: 隐喻被视为一种语言偏离,是用一种间接的方式来表达一个本可以被直接、字面地表达的客观意义。
    • 没有常规隐喻: 所谓的“常规隐喻”(如“消化一个想法”)被解释为“死隐喻”,即原来的隐喻已经“死亡”,产生了一个新的、独立的字面意义(同音异义词)。
    • 隐喻基于客观相似性: 认为隐喻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两个事物之间存在预先的、客观的、基于内在属性的相似性

因此,客观主义者对理解的阐释总是以其对客观真理的阐释为基础的。

作者认为,这一整套基于客观主义神话的理论框架,无法解释本书所揭示的大量关于隐喻的经验事实(如系统性、方向性、经验基础等),因此是站不住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