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和决心并非纯粹的认知判断,它们是融合了知、情、意的生存性表达,这种表达不仅是对现状的判断,更是对自我的塑造和承诺,是自我认知与自我构造不可分割的体现。
自我认识跟自我之所是有更为密切的关系,不同于我觉得自己身高一米八。
信念跟你这个人融合在一起,跟你自处于这个世界的方式融合在一起,跟你要做什么融合在一起。
在你有没有决心这件事情上,一个人的自我认识跟他的实际所是难以区分…出错的是他这个人…他就是个没有决心的人。
展开阐述
信心与决心是自我认知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它超越了单纯的“知”,将认识论与生存论紧密联结起来。
看法 vs. 信念
- 看法 (Opinion):通常是浮皮潦草的,可以轻易改变,与个体的核心存在关系不大。例如,对某项政策的看法。
- 信念 (Belief):是“深深嵌入你这个人之所是的看法”,它与你的世界观、人生观乃至你的身份认同融为一体。改变信念,就意味着改变你自己。
决心:超越判断的自我塑造
当一个人说“我有决心做成某事”时,他不仅在下一个判断,更是在进行一种“自我表达”和“自我塑造”。
- 它包含判断,但不止于判断:有决心的人需要基于对现实的良好判断,但决心本身远超判断,它是一种意志的体现,是一种commitment(承诺)。
- 认识与所是的统一:在决心的问题上,“自我认识”与“实际所是”几乎无法区分。若一个人事后决心动摇,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他“当初判断错了”,而应该说“他就是个没有决心的人”。在这里,认识的“错误”即是存在的“缺陷”。
- 知、情、意的结合:决心是知(判断)、情(热爱与使命感)、意(意志)三者的结合体,不能被还原为任何单一的官能。
饱满的信心: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最高形态的信心,体现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并非绝望,而是一种因目标明确、不再瞻前顾后而产生的饱满状态。此时,外部的限制和成败的判断都已融入决心之中,行动本身成为了意义的源泉。这深刻地挑战了将自我认知对象化、置于镜前审视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