禀赋(如绘画、领导力等)并非通过静态的自我审视就能认识到,它是一种需要在实践行动中、在与世界的互动中才能逐渐显现和确证的能力。

你有没有能力,你得做点什么才知道。因此,往往要等到事情过后再来判断。

一个人最后成为一个卓越的画家,光有禀赋肯定不够,最起码吧,你得爱画,不是得空了涂涂抹抹,是热爱绘画。

你在家里对着镜子练习领导力,这种练习没多大价值。你只有在跟别人共同活动的时候才试得出来。

展开阐述

“禀赋”是自我认知中的一个核心要素,但它的特殊性在于其无法被直接“看见”或静态测量,只能在动态的实践中被发现。

禀赋的显现:行动先于认知

与智商等可以当下测试的特质不同,能力和禀赋具有“事后性”。就像要知道玻璃是否“脆”需要将它摔在地上一样,一个人是否有绘画才能,必须通过“画一画”才知道;是否有领导力,必须在群体活动中“试一试”才能显现。这种认识无法通过“揽镜自照”或纯粹的内省获得。

从禀赋到卓越:热爱与正反馈

拥有禀赋不等于就能达到卓越。从“画得不错”到成为“卓越画家”,中间需要“热爱”作为催化剂。这种热爱并非一开始就盲目而坚定,它通常源于一个正反馈循环:你爱做某事 你做得不错 得到鼓励和认可 你更爱做这件事 你做得更好。经过这个过程,你最终能超越外部评价,形成自己对“卓越”的深刻理解。

禀赋的确认:互动与运气

尤其像领导力这样的禀赋,其确认更是离不开与他人的互动。一个人是否具有领导力,不取决于他自己认为的或提出的建议有多聪明,而在于“大家听不听他的”。此外,禀赋的实现也与“运气”紧密相连。有领导力的人可能因为运气不佳而失败。因此,对禀赋的评断必须结合具体的细节和情境,认识到“自我跟世界之网是分不开的”。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