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是指土地,特别是农村土地,除了经济产出功能外,还被赋予了为农民提供基础生活保障的角色。然而,对于如何实现这一功能,存在着深刻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应通过不断按人口均分土地来实现,另一种则认为只有在产权明晰、高效利用的基础上才能建立更可靠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农地与众不同,除经济功能外,还承担着社会保障功能,倘若继续改,轻则工业化、城市化的波动无从消化(主要指农民工回乡无地可种),重则无地农民变成流民造反,天下大乱。

在逻辑上,土地的利用方式决定着它承担社会保障功能的水平和能力。

唯有土地的经济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其承担的保障功能才有可靠基础,也才能选取更为多样、更为有效的形式。

展开阐述

“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是理解中国农村制度变迁,特别是土地制度改革中诸多争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常常被用作反对深化土地产权市场化改革的理由,但其内涵和实现方式值得深入辨析。

传统模式:作为“大锅饭”的保障

这一概念最初是对人民公社制度的描述。在该体制下,所有社员无论劳动能力强弱,都能分得一份口粮等基本生活资料,土地集体(公社)成为其生存的最后依靠。这是一种建立在劳动成果强制再分配基础上的社会保障。

然而,这种模式的弊端是致命的:它严重抑制了劳动积极性,导致“食之者众,生之者寡”,最终造成普遍贫穷,使得保障本身失去了经济基础。

争议的焦点:如何实现保障?

改革后,关于土地如何继续承担社会保障功能,产生了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1. 通过不断“均分”来实现保障: 这种观点认为,保障功能的实现方式就是不断按农户家庭人口的变动来重新分配土地。这被视为中国国情下的“稳定器”,可以应对农民工返乡潮,防止出现大规模的失地流民。其背后的逻辑是,只要农民手里有块地,就饿不死,社会就能稳定。然而,作者认为这种模式存在巨大问题:

    • 效率低下:它导致土地不断被细碎化,农民无法形成稳定预期,不愿意对土地进行长期投资。
    • 阻碍转移:它将农民劳动力束缚在低效的小块土地上,阻碍了人口向更高收益的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与现代化大势背道而驰。
    • 产权不清:它使得农户的承包地事实上背负着对社区其他成员(包括未出生人口)的“无限债务”,导致产权边界模糊,难以实现市场化流转。
  2. 通过“高效利用”来实现保障: 这种观点以贵州湄潭“增人不增地”的实践为代表,认为社会保障的基础必须是土地的经济利用效率。其核心逻辑是:

    • 保障来自收入,而非土地本身:能保障生活的不是土地这个资产,而是资产产出的稳定收入。
    • 产权固化是前提:只有彻底划清农户间的产权边界,实现“长久不变”,才能激励农民提高土地产出效率,从而为社会保障提供更厚实的基础。
    • 保障形式应现代化:有了高效的产出,保障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如从集体提留中拿出一部分扶贫,或发展农业保险等现代金融工具来分散风险,这些都远优于简单地重分土地。

结论

将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等同于“不断按人头分地”是一种观念上的误区,它混淆了目的与手段。真正的保障源于生产力的解放和经济效率的提升。因此,深化土地改革,实现061-确权要到户,让土地要素得以高效利用和市场化配置,不仅不会削弱,反而会为建立一个更强大、更多元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