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文艺复兴开始前的欧洲历史时期,其主要特征是基督教文化成为社会主导,古典文明几乎完全消失,科学思想的发展相对停滞,但对自然的理性探索态度仍不绝如缕。
西罗马帝国于476年灭亡,欧洲进入了中世纪。
进入中世纪之后,欧洲变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地方。历史上把中世纪称作“黑暗时代”(The Dark Ages),说宽了,包括六至十五世纪,说得窄的,主要指六至十世纪。过去人们把中世纪视作一个反科学时代,近几十年,这种看法颇有所改变…
中世纪思想家在亚里士多德框架内所坚持的理性探索成为近代思想的最重要的遗产。
展开阐述
中世纪通常被看作是连接古典时代与近代的桥梁,其面貌复杂,并非简单的“黑暗时代”。
时代特征
- 古典文明的衰落:随着西罗马帝国的崩溃,欧洲社会陷入长期的动荡与分裂。希腊罗马的城市文明、公共设施、以及高度的文化教养几乎消失殆尽,大部分人包括领主都不识字。
- 基督教的主导:基督教成为整个欧洲的统一信仰和文化核心,学问被保存在修道院里,但僧侣学者主要阅读拉丁文的通俗典籍,古希腊的原创作品和思想大部分已失传。
- 技术与学术的暗流:尽管在思想原创性上乏善可陈,但中世纪在技术层面有不少发明创造(如水轮、风车、机械钟等),并从东方引入了造纸术、火药等。在12世纪的“小复兴”之后,随着亚里士多德著作通过阿拉伯世界被重新翻译介绍,大学开始出现,对自然哲学的理性讨论也为后来的科学革命埋下了伏笔。
深远影响
中世纪虽然在整体上中断了古典科学的直接传承,但它并非完全的停滞。它在晚期通过与伊斯兰世界的交往,重新发现了亚里士多德等希腊思想家的著作,并在基督教神学的框架内保留了对自然进行理性探索的传统。这种不绝如缕的理性精神,成为近代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最重要的思想遗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