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空城计

空城计是人物-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期间,因马谡失街亭而被迫撤退时,面对人物-司马懿大军的追击,在西城县上演的一出心理战。他利用司马懿多疑的性格,成功地以一座空城吓退了十五万魏军。

事件背景

由于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导致战略要地街亭失守,蜀军的整个北伐战线被打乱,主力部队面临被包围的危险。诸葛亮在迅速安排大军撤退后,自己身边只剩下二千五百名士兵,留守在西城县搬运粮草。此时,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突然兵临城下。

事件经过

在兵力悬殊、无法抵挡的危急关头,诸葛亮临危不乱,定下险计。他下令将城上所有旗帜隐藏起来,大开四门,并派遣二十余名士兵扮作百姓,在城门前洒扫街道。而他自己则登上城楼,带上两个书童,摆上古琴,焚香操琴,神态自若。

忽然望见城内,有二十余人,皆是苍头老军,各执扫帚,在那里洒扫街道,并无惧怯之色。孔明在城楼上,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旁若无人。

司马懿的先锋部队抵达后,见此情景不敢前进。司马懿本人也亲自前来观望,他看到诸葛亮笑容可掬,城门内外安静异常,怀疑城中有埋伏。他深知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因此断定这必是诱敌之计,于是下令大军火速撤退。

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军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事件影响

空城计的成功,为蜀汉大军的撤退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危险。这一事件成为了诸葛亮智慧和胆识的又一经典证明,也深刻地刻画了司马懿多疑谨慎的性格特点。“空城计”也因此成为后世兵法中心理战的代名词。

相关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