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敌”是《孙子兵法》在017-篇章-行军篇中提出的核心概念之一,指通过观察敌军行动的各种外部迹象,来侦察和判断其真实意图、兵力状态和心理状况的一系列方法。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 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内涵阐述
“相敌”是实现“知彼”的重要实践方法。在缺乏现代侦察手段的古代,孙子系统地总结了如何通过肉眼和经验,从细节中洞察战场全局的规律。他在篇中列举了三十二种“相敌”之法,涵盖了从自然现象到人为假象的多个方面。
“相敌”之法举例
- 判断敌军动向:通过观察尘土的形状(“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来判断敌军兵种。
- 识破敌人伪装:通过使者的言辞和敌军的准备情况,判断其是真和平还是假撤退(“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
- 察觉敌人埋伏:通过观察林中鸟兽的异常活动,来判断是否有伏兵(“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
- 评估敌军状态:通过观察士卒的行为,判断其是饥饿(“杖而立者,饥也”)、干渴(“汲而先饮者,渴也”)还是疲劳(“见利而不进者,劳也”)。
- 分析敌军心理:通过营中的状况,判断敌军是军心恐慌(“夜呼者,恐也”)、将领无威严(“军扰者,将不重也”)还是内部混乱(“旌旗动者,乱也”)。
“相敌”之术体现了孙子兵法中由表及里、见微知著的朴素辩证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