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第十八章 概念结构理论的一些影响

本章将作者提出的基于隐喻的经验主义理论,与传统语言学和哲学中处理相似现象的两种主要策略——抽象论(Abstraction)同音异义论(Homonymy)——进行了对比和批判。作者认为,这两种传统策略都无法充分解释概念的系统性、方向性和经验基础。

对传统理论的批判

一个充分的人类概念理论必须能解释:

  1. 概念的经验基础是什么?
  2. 概念是如何被构建的?
  3. 概念之间如何关联?
  4. 概念是如何被界定的?

作者认为,传统理论在这些方面都存在根本性的不足。

1. 抽象论的不足 (Weaknesses of Abstraction)

抽象论认为,像“加固”(buttress)这样的词,在“加固一堵墙”和“加固一个论点”中表示的是同一个、中立的、抽象的概念。

批判:

  • 无法解释方位隐喻: 无法找出一个统一的抽象概念能同时涵盖“高兴”、“控制”、“更多”、“未来”和“上”。
  • 无法解释方向性: 无法解释为何我们说“爱是一次旅行”,却不说“旅行是爱”。抽象论认为两者是对等的。
  • 无法解释多重隐喻: 无法解释为何一个概念(如“爱”)可以由多个看似无关的隐喻(旅行、战争、疯狂)从不同侧面来构建。
  • 无法解释不对称性: 无法解释为何我们总是用更具体、清晰的经验(建筑)来理解更模糊的经验(理论),而不是反过来。
  • 无法解释系统性: 无法解释为何源概念的结构会系统性地映射到目标概念上(包括内部系统性和外部系统性)。
  • 无法解释隐喻扩展: 无法解释为何我们可以创造性地扩展隐喻的“未使用部分”。

2. 同音异义论的不足 (Weaknesses of Homonymy)

同音异义论认为,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表示的是完全不同、相互独立的概念。例如,“攻击”(attack)在物理战斗和言语争论中是两个不相关的概念。

  • 强同音异义论: 认为这些概念之间毫无关联。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它将我们观察到的所有系统性都视为纯粹的巧合。

  • 弱同音异义论: 承认不同概念间可能存在相似性(Similarity),但否认一个概念是通过另一个概念来理解的。

对弱同音异义论的批判:

  • 方向性问题: 同样无法解释为何我们用具体概念理解抽象概念。它只承认两者“碰巧”有相似性。
  • “相似性”本身可疑: 很难说清“上”和“高兴”之间,或者“思想”和“食物”之间,在没有隐喻的情况下,究竟存在何种内在的、客观的相似性。
  • 缺乏预测能力: 无法解释为何某些相似性会系统性地出现,而另一些则不会。它只能做事后解释。
  • 回避核心问题: 传统理论家从未真正给出一个详尽的“相似性”理论,因为它会迫使他们面对一个核心问题:我们是如何理解那些本身界定不清的经验领域的?

总的说来,哲学家和语言学家都还没有关注这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