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第十九章 定义和理解

本章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定义(Definition)观,它根植于我们如何理解(Understanding)**经验,这与传统的客观主义定义观形成了鲜明对比。

定义与理解的焦点

传统词典编纂学和意义理论关注的是词语的“客观”释义,通常只列举其内在属性,而忽略了我们赖以理解概念的系统性隐喻。

例如你在字典中查找“爱”这个字,你会发现词条提及情感、喜好、奉献、迷恋,乃至性欲,但是字典里面没有提及我们借助“爱是一次旅行”“爱是疯狂”“爱是战争”等隐喻去理解爱的方式。

作者的理论则将焦点从孤立的词语转向了我们如何理解自然的经验种类(Natural Kinds of Experience)。像“爱”、“时间”、“思想”这类本身界定不清的经验领域,必须通过其他更清晰的经验领域(如旅行、战争、食物)以隐喻的方式来定义和理解。

我们认为出现在隐喻定义中的概念是那些与各种自然经验相符的概念。

互动属性 vs. 内在属性

  • 传统客观主义: 认为定义是通过列举一个事物**固有的、内在的(inherent)**属性来实现的。
  • 作者的经验主义: 认为定义是通过**互动的(interactional)**属性来实现的。这些属性源于我们作为一个物种,与物理环境、文化环境持续互动的方式。

以“枪”为例,我们对“枪”的理解不仅包含其物理形状(内在属性),更重要的是包含了一系列互动属性:

  • 知觉属性: 它看起来像什么。
  • 肌动活动属性: 我们如何操作它。
  • 功能属性: 它的用途是什么(射击)。
  • 目的属性: 我们用它来做什么(打猎、威慑)。

当人们真正理解枪的概念时,它至少部分是由跟知觉、肌动活动、目的、功能等相关的互动属性定义的。

基于原型的范畴化

本章还批判了传统基于集合论的范畴观,并重申了基于**原型(Prototype)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的范畴化理论。

  • 传统范畴观: 一个事物要么在范畴内,要么在范畴外,界限分明。
  • 原型范畴观:
    1. 原型: 范畴以一个最典型的成员(原型)为中心来组织。
    2. 家族相似性: 其他成员之所以属于该范畴,是因为它们与原型具有足够多的相似性,而非共享一套固定的必要属性。
    3. 互动属性: 在判断相似性时,互动属性尤为重要。
    4. 模糊限制语: 范畴边界是模糊的,可以通过“典型的”、“严格来讲”、“宽松来讲”等模糊限制语进行灵活调整。
    5. 开放性: 范畴是开放的,可以通过隐喻等方式不断扩展和重构。

概念不是仅仅依据其内在属性来定义的,相反,它们主要依据互动属性被定义。 … 概念通过原型和与原型的关系类型来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