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第二十四章 真理

本章的核心观点是,真理(Truth)并非传统客观主义所宣称的那样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是相对于我们概念系统的。由于我们的概念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喻性的,因此真理本身也必然与隐喻和理解紧密相连。

对客观真理的批判

作者首先批判了西方哲学中根深蒂固的“客观真理”(Objective Truth)神话,认为这种观念不仅是错误的,而且在社会和政治上是危险的。

我们确信有_真理_,但真理不应跟客观主义观点绑在一起。我们认为存在绝对客观真理的想法不仅错误,而且在社会和政治上是危险的。 … 在一个客观主义神话十分活跃、真理总是绝对真理的文化中,把隐喻强加于我们文化的人来给我们界定什么是真理——绝对真理和客观真理。

真理的经验主义解释

作者提出了一种基于经验主义的真理观,其核心要素如下:

1. 真理基于理解

一个陈述只有相对于我们对它的**理解(Understanding)**时,才可能为真或为假。没有理解,就无所谓真假。

真理总是跟在很大程度上由隐喻界定的概念系统相关。

2. 理解基于概念系统

我们的理解依赖于我们的概念系统,而这个系统是通过我们与世界的互动经验形成的。

3. 理解涉及投射

我们的理解过程常常包含投射(Projection)。我们会将自身经验中产生的范畴(如方向、实体性)投射到外部世界上。例如,我们会将“前/后”方向投射到一块没有内在方向的岩石上,从而使得“球在岩石前面”这样的陈述可以为真。

真理是相对于理解的,这样的一个句子的真理就是关于我们通过给事物投射方向和实体结构来了解世界的通常方式。

4. 理解涉及范畴化

我们的理解依赖于范畴化(Categorization)。我们将事物归入不同的范畴,从而突显其某些特征,隐藏另一些特征。一个陈述的真假,取决于其所使用的范畴在特定情境下是否合适。

  • 互动属性: 范畴化依据的是事物的互动属性(我们如何与它互动),而非其所谓的内在属性
  • 目的相关: 如何范畴化,以及一个范畴是否适用,都与我们的目的相关。例如,对于非正式讨论,“豆袋椅”是一把“椅子”;但对于正式晚宴,它就不是。
  • 原型理论: 范畴化是围绕原型进行的,而非一套严格的必要充分条件。

一个陈述是否真实取决于陈述中所使用的范畴是否合适,因此,陈述的真理是相对于特定情境下针对我们的目的来理解范畴的方式而言的。

结论

真理不是对一个独立于人类心智的客观世界的简单反映。相反,真理是我们通过概念系统(其中充满了隐喻)来理解和组织我们与世界互动的经验的产物。因此,真理必然是相对的、情境化的,并且与我们的身体、文化和目的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