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谏垣与政府的对立
宋代监察制度的演变,特别是谏官(谏垣)职能的异化,是导致其政治积弱、党争不断的关键因素之一。台谏本为监察君臣的机构,在宋代却演变为与政府对立的力量。
台谏制度的传统
中国的监察官自汉唐以来,主要分为“台官”和“谏官”两类。
- 台官(御史台):主要负责监察政府百官,是“天子的耳目”。
- 谏官(谏垣):主要负责谏诤皇帝的过失,在唐代隶属门下省,是“宰相的唇舌”。
中国历史上之监察官,应分台谏两种。台是指的御史台。唐代的台官,虽说是天子的耳目,而唐代的谏官,则是宰相的唇舌。
宋代谏官的异化
到了宋代,这一平衡被打破,谏官的制度设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 独立于宰相:谏官不再隶属于宰相管辖的门下省,而是成为独立的机构,直接向皇帝负责。
- 皇帝亲擢:宋代规定,谏官不得由宰相荐举,必须由皇帝亲自任命。
这一改变的直接后果是,谏官的监察对象从皇帝转向了宰相和政府。他们以“清议”为名,专以批评政府、反对宰相为职,否则即为失职。
本来谏官之设,用意在纠绳天子,并不是用来纠绳宰相……现在谏官脱离了门下省,就变成了秃头的,独立的,不隶属于宰相了。而又是由皇帝所亲擢,不得用宰相所荐举,于是谏官遂转成并不为纠绳天子,反来纠绳宰相。
造成的恶果
谏垣的对立姿态,给宋代政治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 掣肘政府:谏官成为一个只发空论、不负责任的“反对机关”,他们不断提出异议,使得宰相处处受制,难以施政。
- 激化党争:宰相与谏官之间水火不容,互相攻击,成为党争的导火索。王安石变法等重大改革,都在台谏的激烈反对下最终失败。
- 权相奸臣出头:当台谏的“清议”流于意气之争,失去公信力后,其监察功能便告失效,反而为权相、奸臣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这一来,却替政府设立了一个只发空论不负实责的反对机关。……做宰相的既要对付皇帝,又要对付台谏,又如何得施展?……连皇帝加上宰相,依然无办法,这是宋代制度特有的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