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兵役制度与国防弱点

宋代的兵役与国防体系被钱穆先生评价为“中国历史上最坏的兵制”,其制度设计与先天的地理、资源劣势,共同导致了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兵制:冗兵与弱兵

宋代兵制由“禁军”和“厢军”构成,其核心问题在于“养兵”而不能有效“用兵”。

  • 禁军与厢军:禁军是中央精锐部队,从全国军队中按体格标准挑选而来;不合标准者留在地方,成为只当杂差、不事战斗的厢军。这种制度继承自五代,脸上刺字的“配军”传统依然存在,士兵地位低下。
  • 冗兵问题:由于开国后面临辽国的巨大威胁,宋代无法彻底裁兵,反而因募兵制导致军队规模不断膨胀,从太祖时的二十万激增至仁宗时的一百二十五万,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 兵将不相习:为防止武将专权,宋代实行“更戍法”,频繁调动军队,而将领留守原地。这造成了“兵不习将,将不习兵”的局面,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宋代就变成养兵而不能打仗,明知不能打仗而又不得不养兵。

所以整个宋代,都是不得不用兵,而又看不起兵,如何叫武人立功?

国防的先天弱点

宋代在国防上面临着无法克服的地理与资源困境。

  1. 地理劣势:立国之初,燕云十六州已失,北方门户洞开。建都开封,地处平原,无险可守,导致国防线极为脆弱,始终处于被动防御状态。
  2. 资源匮乏: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大军马产地(东北、西北)和优质铁矿资源,在宋初均被辽和西夏占据。这使得宋朝严重缺乏组建强大骑兵部队的物质基础,无法对北方游牧民族构成有效威慑。

所以宋代立国时没有国防的。……进不可攻,退不可守,兵无用而不能不要兵,始终在国防无办法状态下支撑。

尽管军事制度与国防态势存在巨大弊病,但宋代统治者刻意“尚文轻武”,尊重并优待士大夫,使得文化得以复兴,内部政权相对稳定,这亦是其能在积弱的困境中延续三百余年的重要原因。